发布时间:2025-07-04 点此:9次
官媒权威性受到质疑,当事人一家陷入舆论风暴中心,“唯高分论”的教育焦虑又一次在无意识的默许中被巩固。流量时代的合谋中,无人线分背后的故事——或许对于一个有听力障碍和抑郁病史的孩子,健康比高分更值得家人欢呼?当事实让位于情绪,舆论便沦为一场“站队游戏”。个体输了,教育输了,只有渲染焦虑和撕裂情绪的营销号赢麻了!推荐可欣同学对“288分狂欢”事件在反转和再逆转后的深度思考,撇开热点的泡沫去观察舆论的情绪结构!
6月25日,一则名为“河南考生查分288分全家欢呼”的话题冲上热搜,视频中的考生笑容洋溢,家长激动欢呼,迅速引发社会对“乐观教育理念”的共鸣和呼吁。官媒纷纷下场转发,更是将该事件推上舆论高峰。然而,流量从来具有两面性。随后有网友扒出其母亲为网红,考生在备考期间发布多条带货视频,视频爆火后一家更是光速开直播带货,急于将到手的流量变现。此举引发多数网友不满,质疑其“消费高考”的炒作嫌疑,怒斥其“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”。6月29日,人民日报删除相关报道,考生一家删除相关视频。短短四天,舆论从“赞赏”滑向“群嘲”,上演了一场老套的互联网情绪反转。
同期,同为河南考生查分的724分学霸的报道下却呈现另一番景象:媒体不吝赞美“寒门贵子”,网友清一色膜拜“学霸光环”,两相对比,优绩主义的双标思想便昭然若揭——高分者的喜悦便是理所当然,低分者的欢呼却成为了需要细细考察其传播意图的对象。所谓典型,究竟需不需要太完美?反转后再有逆转,抖音最新通报称,网传其家庭“刚有热度就开启密集直播带货”“走红后注册多个账号一起直播”“短短两天靠带货产生了19.9万销量”皆为不实传言。
这场以“双删”落幕的闹剧,本质上是互联网“造神—毁神”的覆辙。《乌合之众》一书中写道:“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,而是盲从、残忍、偏执和狂热,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。”群体的情感极端且多变,大众的思想非黑即白,他们追求完美的典范,又沉迷于发现瑕疵的情感刺激中。当“典范”被发现不完美,这种瑕疵便会迅速被放大,成为人人可以讨伐的对象。网络时代下的“法不责众”让情感宣泄变得无所顾忌,非理性的狂热冲破束缚,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,都能轻而易举赢得圈层认同。至此,有的人成“神”,有的人跌倒,有的人被遗忘。而群体依然在那里。
这让我又联想到另一件近期发生的事情——北大数学系韦东奕注册个人抖音号,并发布首条仅5秒的视频。而正是这条看似简短粗糙的视频,在短时间内引发全网极高的关注。截至视频发布一周,账号粉丝量突破2400万,视频点赞数超过千万,评论区演化为“中高考许愿池”,更有甚者抨击“北大不重视韦神牙齿健康”,以捍卫“神”之名无差别攻击,舆论呈现病态化极端化发展。
从古代“文曲星”到当代“学神”,中国社会长久以来存在以象征性对象为寄托进行“祈福”的心理结构。舆论发生的整个阶段,韦东奕参与的部分仅仅为视频露面的五秒,舆论却出现了从敬佩崇拜到捍卫攻击的高速演化,足以见得,网民所需要的理想型“典型”形象竟如此扁平,其完美形象由网民对“高分成功人士”的理想化想象组成。他们仅仅需要一个正向符号,便可以轻松点燃一场造神的狂欢。
再次回看288分家庭,该事件舆论反转如此迅速的原因就在于,在“内卷”“焦虑”“优绩主义”成为势不可挡的思想主流时,媒体却将这一被标签为“低分”、“网红”等带有贬义色彩的事件视为“典型”,大肆宣扬。或许官方媒体的初衷是借此契机鼓舞“快乐松弛的教育”,但舆论本身是符号化的战场——当“典型”不再扁平,而具有立体性——简单的查分视频被曲解为“宣传努力不如当网红”,视频走火后开直播追求物质利益却被质疑早有预谋,非黑即白的单一化群体思维无法接受立体化的不完美,这就是为什么网民能接受“寒门贵子”,“衣衫褴褛的学者”,却厌恶“急功近利的低分者”。可这些符号化的词汇真的能完全概括出活生生的人吗?答案自然是否定的。
有网友愤怒地质问:“你们家庭条件优越,当然不担心出路,但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看到视频后会怎么想?”——说到“贫困地区的孩子会怎么想”,矛盾的根源明明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,但忿忿不平的攻击,却依然集中在低分段学子身上,仿佛他们要为“阶层固化”和“流动受阻”负责,他们成了拉低教育认知的罪魁祸首。无论是对高分段的神化,还是对低分段的贬低,都充斥着非理性。
官方媒体急于树立“典型”,企图以简单的鸡汤叙事改变复杂教育现实;而当官方的权威性与典型的不完美性形成巨大反差,网民逆反心理驱使着极端化情绪的宣泄,迅速从盲目追捧转向一边倒的审判。官媒权威性受到质疑,当事人一家陷入舆论风暴中心,“唯高分论”的教育焦虑却又一次在无意识的默许中被巩固。流量时代的合谋中,无人线分背后的故事——或许对于一个有听力障碍和抑郁病史的孩子,健康比高分更值得家人欢呼?当事实让位于情绪,舆论便沦为一场“站队游戏”。个体输了,教育输了,只有渲染焦虑和撕裂情绪的营销号赢麻了!
这场社会情绪内耗的更深层问题在于,社会对“成功”的单一想象。优绩主义早已将分数与个人价值评判体系绑定,几张试卷似乎成为了划分未来数十年人生走向的分水岭。高分焦虑下,288分的欢呼成了对主流价值观的“挑衅”,仿佛只有通过贬低“低分狂欢”,才能证明“拼命内卷”的正确性。而媒体与网红推波助澜,一边制造“724分神话”加剧内卷焦虑,一边消费“288分争议”收割流量,共同强化着教育心态的扭曲。
想要打破这怪圈,必须摆脱非此即彼的认知。批判优绩主义不等于否定奋斗的价值,承认高考努力的现实意义也不意味着崇尚内卷。开明的教育,是既能看见724分学霸日以继夜的拼搏,也能尊重288分家庭欢呼时的坦然与松弛。——毕竟,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能感知幸福的健康个体,而非整齐划一的“高分机器”。
更重要的是,对低分的争议与霸凌,掩盖了实质性的教育不公平。这场论战本质是社会范围内关于“优绩主义”与“反内卷”的辩论,一方是对内卷现实的妥协,一方则渴望改变。类似的话题已经被讨论过千千万万遍,可从“治标”向“治本”转变却需要向更深层次探寻:
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35万,而全国本科招生计划约为526万,这意味着本科录取率仅为39.4%。也就是说,将有超过800万考生与本科无缘。分数线水涨船高,本科录取人数始终有限。比起舆论和大众对名校的锁定,社会也许应该为不同分数段提供不同的出路。健康的教育应该是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而不是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。与其争论288分该不该笑,不如追问:为什么职校生总被视作“失败者”?为什么蓝领岗位缺乏社会尊重?唯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,接纳平庸与普通,接纳不优秀,才能让每个分数都成为起点而非终点。
这本《时评中国5:用批判性思维阻断庸常》,如书名所呈现,就是分享深度观点表达的一些思维方法: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太多“理所当然”,太多“理所当然”冻结在丝滑的判断中,让我们的很多写作停留于肤浅的表面,在观点的“自由市场”中缺乏竞争力。相比前面几本“时评中国”,本书更重视阅读积累和思维方法的训练,如何有效率地阅读,如何在阅读中形成积累,如何在日常养成批判性思维方法,如何找到有竞争力的角度,如何让表达既有深度又有美感,让时评和议论文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本书每一章前特别增加了“10个阅读与积累技巧”“10种让角度与众不同的方法”“增加语言感染力的10个途径”“迅速提升写作流畅感的10个步骤”等方法卡片,提升快思、快写、快传的写作实操力。
相关推荐